来源:河南双力起重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日期:2025-11-17
集装箱龙门起重机系统接管机制是自动化与半自动化作业体系中的 “安全调度中枢”,通过预设规则实现设备控制权在自动系统与人工操作间的精准切换,在保障作业连续性的同时筑牢安全防线。这一机制并非简单的应急开关,而是融合了触发判断、权限转移与风险防控的闭环体系,其演进始终紧扣港口多机协同、复杂工况的实际需求。

系统接管机制的发展与龙门吊自动化进程深度绑定。2015 年前,半自动化龙门吊以人工操作为主,仅配备基础紧急接管功能 —— 操作室的紧急断电按钮成为唯一兜底手段,宁波港曾因传感器误报导致司机频繁手动接管,单班作业中断超 10 次。2020 年后,远程操控技术普及推动接管机制升级,青岛港前港公司在 “一对二操作” 模式中首次实现 “自动预警 - 权限切换 - 人工介入” 的标准化流程,当门机自动化运行出现异常时,系统可自动将该设备界面置顶推送,司机无需手动切换即可接管,作业中断时间从分钟级压缩至秒级。2024 年该模式落地后,设备异常处置效率提升 40%,多机协同作业事故率降至零。
技术构成上,接管机制形成 “触发 - 切换 - 防控” 三层核心逻辑。触发条件按风险等级划分为三类:设备故障类涵盖传感器失效、驱动系统异常等,宁波梅东码头的无人集卡联动龙门吊场景中,当吊具重量传感器偏差超阈值时,系统立即触发接管指令;环境突变类包括风速超 15m/s、能见度不足 50 米等,青岛港的门机通过风速仪与激光雷达数据交叉校验启动接管;作业冲突类则针对多机协同风险,通过防碰撞雷达检测安全距离,当两门机间距逼近预设值时,从机自动暂停并移交控制权至主机操作员。
切换流程遵循 “权限锁定 - 状态同步 - 操作接管” 的刚性规范。在青岛港的 “一对二操作” 控制台中,接管权限实行 “先到先得” 锁定机制,避免双人误操作;系统同步推送设备实时状态 —— 包括吊具高度、运行速度、故障代码等关键数据,确保操作员接管时掌握完整信息。远程接管场景中,宁波梅东码头的远程驾驶舱通过 “5G + 北斗” 技术实现画面与指令零延迟传输,传感器失效时可在 3 秒内完成从自动系统到远程人工的控制权转移。
安全防控是接管机制的核心落点,硬件与软件形成双重保障。硬件层面保留紧急断电按钮、零位保护等物理装置,确保极端情况下可强制切断动力源;软件层面通过算法设置操作禁区,接管后的人工操作若超出安全范围,系统将触发二次预警并限制动作执行。欧洲 HHLA TK 码头的实践更注重合规性,其接管机制通过 TÜV SÜD 认证,明确远程接管的责任界定与操作规范,为跨区域控制权转移提供范本。
如今,接管机制已形成场景化适配格局:自动化码头侧重多机协同下的快速切换,如青岛港的 “一对二” 模式;传统改造码头强化远程兜底能力,如宁波梅东的混行场景接管;跨境码头则突出合规性管控,如 HHLA TK 的认证体系。这些实践证明,系统接管机制并非自动化的 “补充环节”,而是平衡效率与安全的核心支撑,让龙门吊在无人化作业中始终保有可控的 “安全出口”。